网纹藤壶的一生,是被嫌弃的一生。

密集恐惧症的人,嫌弃它群聚。听说过日本都市传说“藤壶与膝盖(膝のフジツボ)”的人,嫌弃它给人寒意。在海滩岩礁边赶海挖贝壳的人,嫌弃它硌脚。远洋运输业,嫌弃它污损船体。就连海边火力发电站,也嫌弃它堵塞取水管道。

被嫌弃甚至被当作累赘的网纹藤壶,不断受人白眼,但也依旧固守着自己小小的立足之处,为它同样被嫌弃的同类指引着团结的方向。

一只网纹藤壶的俯视图。图片:Urara/Flickr

恼人的钉子户

网纹藤壶与它的小伙伴们,常出现在海岸边的礁石、贝壳、漂着物,亦或是港湾里的堤坝壁上。虽然成群聚集让密恐患者很不舒服,但平时也算是眼不见为净。可一旦当藤壶附着到了船底,便会让相关业者恨得后槽牙痒,欲除之而后快。附着在船底的藤壶不仅污损船体,还会增加船体阻力,降低船速——人们甚至用“污损生物”(foulinganimal)这一专有名词,来指藤壶及其他相似生物。

附着在岸边礁石上的藤壶Chthamalusstellatus。图片:MichaelMaggs

同样是附着生物,牡蛎、珍珠贝还能以鲜美的肉质或夺目的珍珠挽回人类的欢心,而无法食用或没有商业用途的大部分藤壶就只能被称为“有害附着生物”了。有害的附着生物还会与有用的附着生物争夺生存空间和养料,让牡蛎养殖业者头疼欲裂。

即使顶着令人憎恶的名号,归根结底,藤壶只是出生就被命运摆布,一次选择便决定终生的海洋生物罢了——实际上它们没得选择。

从“外星人”到“小昆虫”

网纹藤壶属于节肢动物门的藤壶科,它偏爱盐分浓度较高的海水,广泛分布于世界大洋各处,中国的*、渤海与东南沿海常见,近邻日本、韩国、朝鲜也有分布。

部分较常见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的藤壶。图片:ToshiYamaguchietal./KanagawaUniversity

生活在沿海地区的朋友不一定能在众多藤壶中辨别出它的模样,不过多少也一定见过它的身影。网纹藤壶周壳形成了小火山般的圆锥形,直径约2厘米,高约1厘米;由于各壳板的顶部显著突起,壳口缘呈现锯齿状,尖硬而锐利;壳板表面比较光滑,有明显的纵行紫褐色条纹,并有浅浅的横行细条纹。

网纹藤壶的外观。图片:ChristianeMariaRochaFarrapeira

网纹藤壶的抱卵期(受精卵在母体发育阶段)常见于6~11月,比起一些全年繁殖的藤壶,这显示出了明显的季节偏好。受精卵孵化后,幼虫需要经历无节幼体(下图中N1~N7)和金星幼体(腺介幼体)的变态发育过程。

藤壶的生活史。图片:藤永元作,笠原昊/タテジマフジツボの飼育と形態.動物学雑誌();汉化:千野youko

网纹藤壶的无节幼体。图片:mushi-akashi.cocolog-nifty.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ozhidingwei.com/zzxgls/9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