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APP上的浦江元素澎湃在线
年1月1日,由中宣部建设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的十九大精神的互联网学习平台。上线以后,迅速成为*员干部职工学习讨论的热点,每日打卡“学习强国”学习成为*员同志的必修课,也成为了广大*员提升文化和*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一年来,浦江向“学习强国”平台投稿并在浙江学习平台上刊登出来的文章、图片(每日一景)、视频达50多篇,借助“学习强国平台”有效地宣传了浦江。 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部分刊登过的推文。 微视频《诗画浦江》 浦江县位于浙江省中部、金华市北部,县域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0万。浦江素有“万年上山、千年郑义门、百年书画兴盛地”之美誉,是“水晶之都、挂锁之城、中国绗缝家纺城”,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荣获第十届中华环境奖 奖(城镇环境类)。 靓丨原创歌曲《画浦江新景》 歌曲《画浦江新景》 作词:南雪朱乐木三作曲:张江涛演唱:蒋海兰 巍巍群山,泱泱湖泊,幽幽古村,袅袅炊烟---- 故乡的山山水水令多少游子*牵梦绕; 万年上山,千年义门,百年书画,铿锵乱弹----- 家乡悠久的文化让多少乡贤无限自豪; 今天的浦江,唤回了青山绿水,唤醒了几多乡愁。当今的浦江,我们正走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大道上,正在二次创新的征途上爬坡过坎,正在描绘乡村振兴的崭新愿景——新时代,浦江翻开了发展的新篇章! 金华浦江:50余国媒体组团来采风 10月13日下午,来自50余国的70位媒体人组团来金华浦江采风。这也是迄今为止来浦江 的海外媒体团。 这70位媒体人来自首届浙江省国际友城媒体合作传播论坛,都是各国新闻官员、主流媒体高层、 媒体人及海外媒体协会负责人,也包括部分在华的非洲、亚太中心记者代表。 在浦江,海外媒体采风团主要参观了治水馆和嵩溪村古村落。 在浦江县治水馆,采风团一行不时驻足观看经典治水图片,听取了治水展馆介绍,观看了浦江人民治水筑梦、建设两美浦江的英文视频介绍,感受了浦江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美丽风景。 来自苏丹的Abdelrahim在翠湖边情不自禁地弯腰掬起一捧水洗脸,并向记者解释这样的举动是求得祝福和好运的意思。他说:“今天看到一湖秀水非常开心,浦江很美,尤其是浦江的水特别干净。我下次有机会将会带上家人再来游玩。苏丹河流湖泊不多,水资源非常的珍贵,保护水源尤其重要。”在参观完翠湖治水主题馆后,他对浦江治水的历程表示非常赞赏。 采风团一行还来到嵩溪古村,这里黑瓦白墙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戏台静默屹立数百年,独特的民俗活动引人眼球,大家对沿途所见的古民居、石板路惊叹不已。他们还走进了嵩溪村徐氏宗祠的古厅堂体验了中国画和书法的创作,采访了嵩溪村书画文化历史;在嵩溪村亢禧斋体验采访了浦江乱弹、浦江道情、米塑、织布、织带、纺棉、绣鞋、做草鞋、手工绣花、剪纸、搓麻绳等非遗项目;在嵩溪八字台门,一行人还品尝了麻糍、一根面、灰汤粽、小烧饼、雪饼、火腿肉、擂头馃等浦江特色小吃,体验了怎么手工制作麻糍和一根面。 来自马尔代夫的外媒记者Saara对浦江嵩溪古村落一见钟情:“我认为中国的发展是非常惊人的,在杭州我看到了许多高科技,然而在浦江嵩溪我感受到了一种恬静。我想说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不忘记保护一些古建筑古村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里的水很清,人很淳朴。希望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来自刚果(布)的DurlyEmilia在嵩溪古村亲自体验了手工纺织。她表示手工纺织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在嵩溪厅堂,外国友人围成一圈体验了一根面的制作过程并品尝了一根面。DurlyEmilia说,吃面感到很幸福,制作面的过程很有趣,很难想象一根面可以拉这么长,并且可以围成一个圈,非常有意义。她表示很荣幸能够来浦江参观并参加这些有趣的民俗活动。 海外媒体人纷纷表示,浦江的环境非常优美,浦江的人非常热情好客,他们会向全世界传播美丽的浦江,有机会的话会带着家人和朋友再来浦江。 文化遗产丨浦江上山遗址:长江流域的万年宝藏 在人类进化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留下代表人类演进的珍贵遗存。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好地方。已经发现的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表明浙江的先民在几千年之前就在这里生存。而距今八千年左右的跨湖桥文化的发现,又把人们的目光引到了钱塘江以南的浙江中部地区。随着浦江上山遗址和嵊州小*山遗址这类更为原始的考古遗址类型发现,又把浙江的文明史推进了两千年。 我国 考古学家张忠培、严文明先生等权威人士一致认为:“上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这一文化现象在年11月被正式命名为“上山文化”。 比河姆渡文化还早年,上山文化改写浙江文明史 上山遗址的最早发现是在年的秋冬之交。当时,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了进一步拓展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了解钱塘江以南远古文化的遗存,在浦江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来到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宅镇渠南村。 在这里,考古调查队首先发现了“歪塘山背”遗址的墓葬区,在一个面积约平方米的土丘中清理出相当于良渚文化中期的古墓44座,为一个氏族墓地,距今约年,这也是钱塘江以南 个良渚文化墓地。接着在渠南村北边的一个土丘上探掘到一种完全陌生、十分原始的文化遗存,出土的遗物有圆石球、不规则扁方长体的磨棒、形制较大的石磨盘及厚胎夹炭红陶片等。因土丘的东北边传有“上山堰”,起名“上山”。这便是上山遗址的发现经过。 考古队对上山遗址的发掘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研究,并把上山遗址四片夹炭陶片送到北京进行年代测定。年2月初,北京大学传来令人震惊的测试结果:遗址挖掘出的文物年代距今已约年至年,比河姆渡文化还早年。 年,在二期发掘中发现打制石器。陶器、农业和磨制石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比磨制石器更为“原始质朴”的打制石器,“出生年代”是在更古老的旧石器时代。在上山遗址中出现了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的并存,让人隐约联想到新旧石器的过渡阶段。 年,嵊州小*山遗址发现了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存,进一步证明上山下层文化类型不是孤立的。两处遗址位于浙江西南部山区向浙东平原地区过渡的丘陵、河谷地带,是一种新颖的地域文化。年11月5日-7日,在浦江举行的“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将上山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命名为“上山文化”。 年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实施了“浙中地区以上山文化为核心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专题调查”,以上山遗址为中心向四周扩散。 年11月,继浦江上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婺城区山下周、青阳山遗址等之后,浙江金华 发现了三潭山遗址。至今,在嵊州、龙游、金华、永康、武义等地已发现上山文化遗址19处,分布在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钱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区的上山文化遗址群也成为迄今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规模 、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浙江中部能够发现如此密集的新石器早期遗址,非常难得,在东亚地区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一地区是人类从洞穴迈向旷野已知的 个落脚点,对探索中国区域早期文化意义重大。”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蒋乐平研究员一直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亲历上山文化发现和研究的整个过程,是公认的上山文化专家,他透露,距金华三潭山遗址五公里左右的九峰山也出土了夹炭陶片,其年代可能在新石器早期,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就是上山文化遗址群有望突破20处! 上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大期,上山、庙山、荷花山、湖西等遗址所获得的一系列碳-14测年数据支持了文化分期,进一步证实了“万年上山”不虚其名。 钱塘江地区,世界稻作农业重要起源地 农业起源和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一道构成考古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三大课题。水稻至今养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尤其与东方诸多文明特征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在20世纪被发现,将国际学术界探索稻作农业起源的目光聚焦到长江下游地区。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年代更早的遗址开始出现:湖南彭头山遗址、湖南玉蟾岩遗址、江西仙人洞遗址……这些遗址均发现稻作遗存,年代甚至早到1.2万年前。 在上山遗址的首次发掘中,就出土了许多石球、石磨盘,而且在夹炭陶片中还发现了稻作遗存。早期稻作遗存也是上山文化最为重要的发现。 上山遗址的早期文化地层,因为酸性土壤侵蚀,留存下来的炭化稻米数量有限,甚为珍贵,好在在出土的夹炭陶片表面,考古队还发现了大量稻壳印痕,胎土中也夹杂着大量的稻壳。最令人惊喜的是,在上山遗址群的中晚期文化地层里发现了丰富的炭化稻米。 植物考古通过对炭化颗粒、植硅体等的检测可以分析稻作农业活动的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植物考古学家赵志*等专家学者参与了上山文化的植物浮选工作,据他介绍,属于上山文化时期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过系统的浮选法在层位清晰的考古遗址中所发现的最早的稻米遗存,“上山先民在采集自然生长的野生稻的同时已经开始有了耕种稻的行为”。 其间,中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和浙江省考古所郑云飞研究员也参与进来,对陶片取样进行植物 体分析显示,许多陶片中含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扇形 体。对陶片中谷壳形状的观察结果显示,粒的长度比野生稻短,宽度则比野生稻大,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 由于此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稻作遗存出现在长江中游和淮河上游一带,因此传统观点认为那些地带是中国稻作的起源地。上山遗址的发掘不仅把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上溯了年,同时也证明钱塘江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 最早的初级村落,上山文化未来探索路漫漫 中国南方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两个类型是“洞穴类型”和“旷野类型”,只有具备长期定居特征并形成聚落群的旷野遗址,才能称得上是“村落”。上山文化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旷野遗址,最早的“村落”当仁不让。 中国迄今发现的距今万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以洞穴、山地遗址类型为主,而上山遗址位于浙中盆地,四周平坦开阔。这是人类早期定居生活的一种全新选择。遗址还发现了结构比较完整的木构建 址,反映了长江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定居生活发生、发展中的优势地位。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史前人类在距今1万年前后从“洞穴”走向“旷野”,在钱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区形成 规模的早期新石器文化聚落群,具备稻作文化特征的“初级村落”在这里率先出现。 上山文化的“初级村落”,由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构成。年11月,“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农业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浦江县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等7个国家的上百名专家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就“上山文化”“上山之稻”“农业起源”等热议连连。“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钱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上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农业社会雏形的初级村落”,这是研讨会对“上山文化”提出的结论,也是“上山文化”研究向前迈进的又一大步。 “最早的初级村落”是一个新提法,开启了“上山文化”和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一片新疆域。 “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农业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10余年来,上山文化的名气越来越大,国内外的目光从未离开。植物考古学家、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多伦多大学教授加里克劳福德在参观了永康湖西遗址的考古成果后认为,钱塘江地区的上山文化遗址群具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 万年之前的上山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文化,那么它的源头又在哪里,它又发展到哪里去了?跨湖桥文化是不是上山文化的延续呢?先民最初栽培的野生稻的资源从何而来?当时的上山人又是怎样烧饭煮菜的? 这一个个谜团或许将是一个永远没有止境的科学研究过程。 金华浦江:环卫工人用双手擦靓一座城 不论春夏秋冬,还是酷暑严寒,有一抹温暖的橙色始终感动着你我他。 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不嫌臭,有一双苍老的手始终维护着城市脸庞。 这一道道皱纹和伤痕,无不一一诉说着环卫工人为城市的整洁美丽而辛勤付出的故事。 都说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需要精心保养。但图中这双手的主人张美芳并没有好好保养,相反,她的双手因为常年干粗活显得格外苍老,到冬天还会裂开一道道口子。虽然不美,但看着它,相信没有人不动容。 张美芳从事环卫保洁工作已经12年了。每天天还没亮,她就拉着三轮车在寂静的城区道路上穿行。树叶、砂石、垃圾……随着她走过,路面如同魔法般,变得那么干净、整洁。整座城市就从这“梳洗”后苏醒,开启了全新的美好一天。 接下来,我们来看另一双手。环卫工人郭裕富因为常年拿着扫帚,左手大拇指在长期摩擦下长出了一个厚厚的老茧。 郭裕富的保洁区域是浦江县城中心的人民东路,往来的车辆行人特别多,其中不乏外来游客。每到落叶时节,他主动放弃大部分休息时间,来回在街上清扫树叶。问他为什么,他笑笑说,不扫干净不踏实。 每一幅环卫工人的工作剪影中,环卫车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而这也是环卫工人最珍惜的家什。由于每天使用频率很高,三轮车难免会出现一些小问题。 趁着清扫的空档,楼金南来到修理点,双手撑地,跪在地上,仔细地看着自己的“老伙计”到底哪儿“不舒服”。 很多人认为环卫工人只负责清扫路面,但他们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活。比如:分拣垃圾,捡拾烟蒂,清洗垃圾桶,擦拭公共厕所……每一样,看似很简单,但又很难。难在不嫌脏、难在不嫌臭、难在天如一日的坚持。 守着一份单纯的初心,环卫工人领着微薄的工资,却担起了维护城市形象的重任。 这一双双满是伤痕的手,不只是在冬天会因为天气寒冷而裂开口子,工作中的一些意外 更是防不胜防。宋桂先指着手上的伤口说,自己一大早收垃圾的时候,被塑料袋里的东西割开了一道口子,很疼,但活还是要接着干。 请尊重每一位环卫工人,同时也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要随手乱丢垃圾,你的一个举手之劳就是对他们工作 的支持!为所有的环卫工人点赞! 最想去的地方丨浦江,一座散发魅力的城市 她是千年古县,自古就有“天地间秀绝之区”的美誉。峻峭秀美的仙华山、飘渺如梦的野马岭、幽绝静秘的宝掌谷、变幻莫测的神丽峡、水墨烟波的通济湖等美景构成了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 仙华山、野马岭、宝掌幽谷、神丽峡、通济湖,她存千载墨香,熠熠生辉、根深叶茂的地域文化,串接起“万年上山、千年郑义门、百年书画兴盛地”的文化脉络素有“书画之乡”、“文化之邦”之誉。 她身怀技艺,浦江乱弹、浦江剪纸、浦江麦杆剪贴、浦江板凳龙、浦江迎会、浦江郑义门建筑营造技艺等6项传统文化遗产名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非遗项目最多的县(市)之一。 浦江乱弹、麦秆贴画、板凳龙、迎会、郑义门、剪纸 在这里,感知岁月流逝。 在这里,触摸人文历史。 这座城,汇聚五湖四海的气息。 这座城,记录往昔今朝的生机。 有一种余韵,叫浦江,余韵悠远,回旋城中。 浦江是世界稻作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这里有明太祖朱元璋御赐“江南 家”,郑氏在此同居15世,三朝旌表这里名人众多,南宋诗人方凤,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就是浦江人杰出代表。 杯酒清谈偏有味,*花鱼小墨鱼肥。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浦江好。 东街城头人来人往,北山脚下庭院深深,这是老家浦江。 听乱弹、看人会、迎板凳龙、摆祭、试水龙、这是民俗纷呈的浦江。 一根面、豆腐皮、米筛爬、竹叶熏腿、麻糍、牛清汤、羊清汤、方柿、巨峰葡萄、桃形李,这是舌尖上的浦江。 浦江,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浦江,一座散发魅力的城市;浦江,远方游子的梦乡。万千滋味在心头,余韵回荡浦阳江。 每日一景丨浦江仙华山:初冬,遇上那一抹红 一阵风吹来,落叶钟情的从岁月穿过,在宁静的阳光下,片片红枫寄情于初冬,红的,*的,浓的,淡的,宛如红海浮荡波澜, 这一抹嫣红,变幻着浪漫的舞姿,交替着惊艳的美。 在美丽的仙华山,沿着盘山公路,邂逅路旁火红的枫叶。 夕阳的余晖照射在山上,壮美辽阔。 相得益彰的美好,也是那么简单质朴的美。 它们是红色,红得那么动人心魄,红得那么赤诚,它可以红在你的眼中甚至可以红入你的心里。 你会有一丝丝的感动,原来自已的心灵可以和自然如此贴近,原来自然是如此的明朗动人,原来收获的感觉是如此的满足且快乐。 仙华山深处的那抹红,是心底别样的颜色。经了风霜,历了轮回,那抹红,是思,是念,也是守候。 金华浦江:山村的两面 *昏和夜晚交接的浦江登高村,娥眉月似教科书上小船弯弯。坐在柿子树下,静谧涌了上来,空朗朗的似乎可以摸。天幽蓝得需要解释,话却描述不了。 人累了,干脆躺在石阶上,老房子的檐角从眼前一直延伸到远处,天空划了一大块是它的。其他都是蓝色的。 肩胛骨贴在石头上,一寸一寸往下陷,直至完全贴合。不需要一本书,一首音乐去铺垫,出世和入世,就在一念之间,看你自己选择。 仙华山默默对望,静的这一刻,它也在默默感受,甚至享受。此刻它感受到我了吗?我觉得它能。 风是没有阻挡的,一直吹过柿子树,又筛过桂花树,树被吹痒了,细细地笑起来,一笑起来,时浓时淡的花香再也藏不住了。 在老戏台,品一杯清茶,三五好友,对坐小酌,听评书先生娓娓道来。 也可沿着青石板信步,村人会用山村美味油豆腐把你牵住,也会让你不经意间跌进一段咿咿呀呀的丝竹里。 从戏台出来,沿着山路往上面走,一路上蓼花正盛。村人拿长长的布兜割柿子。有游客惊奇,这干涸的季节,古自然水引渠还是流水潺潺。我告诉他们,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源头。 秋天就是要登高啊,山村的这一面,有你想要给家人的热闹,山村的那一面,也有你想留给自己的静谧。 最想去的地方丨金华浦江“私藏“着这些好地方 在城市呆久了,总想逃离这钢筋水泥的森林,到真正的树林里,去呼吸纯净的空气。在高楼里穿梭,从窗口望去,远方是更高的高楼,想到真正的青山上,去眺望远方的美景。 在浙江浦江,私藏着一个又一个地方,满足着我所有梦想。它们安静不张扬,有着一个文艺的灵*,静候千里,直到遇见TA,再难离舍。 郑宅,一座誉冠江南 的小镇 没有到过浦江江南 家,你想象不到,曾经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历时长达三百五十多年,历经宋、元、明三代。 浦江郑宅镇的郑义门,号称“江南 家”。年历史,至今依然生生不息。她的传奇故事在于:其一,这一家族十五代同居生活,年不分家,鼎盛时期郑家余人同吃一锅饭;其二,郑义门人为官,官位 者位居礼部尚书,却没有一人因贪墨而遭罢官。 郑氏先人已不在,然而留下的家风家训,却实实在在刻在石碑上,流淌在郑氏子孙的血液里。《郑氏规范》虽然是郑氏的家训,延续的是郑家的家风,但包含的生活态度、道德修养、学识涵养,仍然适用于现代家庭,乃至整个社会。 登高村,藏在大山里的世外桃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恰如相传“山下不曾见、登高才可见”的登高村,这个白云深处有人家有故事的地方。 登高山村位于仙华山背面,翻过一道山岭便能达到。登高山村是个老村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村头溜达了一小圈,有几处古屋已经破败,有的梁柱急需整修。历经风吹雨打,有的门窗已经老化。虽然饱经岁月沧桑,但是透过高翘的马头、斑驳的壁画、精美的牛腿,依然可以想见该村曾经的辉煌。 新光村,一个古村与现代创客的碰撞 新光村位于浦江西北山区虞宅乡,村落四面环山,东为水口,曰狮象蹲守,南有元宝山,西有马岭,北有茜水。古村按照阴阳太极而建,以S形状的茜水为界,古村与朱氏宗祠刚好对分在阴阳两极上。 新光古村原有大屋二十五幢,现仅存十六幢。廿九间里、润德堂、敦睦堂、启明居、长庚居、儒丰居等等,极富文化气息。四进大厅堂、四码头、六码头层层攀升,六幢六十六间厢房井字形排开。尖顶、圆顶、码头顶;方窗、圆窗、六边窗;巷门、台门、门牌坊;三间井、七间头、十三间头、廿九间里等三合院、四合院交相辉映,构成别具特色的古民居群。 廿九间里坐落在新光村灵岩古庄园,是浦江现存 的单幢古屋,上下都有相通的廊道。共有五个大小台门,是一种五行设计,大台门上砖雕篆体“北极呈祥”熠熠生辉。 在这座有多年历史的的古老宅院,30多位年轻鲜活的创客开辟了工作室。书店,咖啡馆,布艺,雕刻,银器,花艺,一个个店铺博古通今,让游客充分体验到传统手工艺的美妙。 古老的房子,被青春和激情填满,每一个角落都值得驻足细细观看。时间经过这里时,仿佛也刻意放慢了步伐 礼张村,一座书画韵染的小村庄 礼张村的魅力在于书画。浦江是中国“书画之乡”,礼张是浦江书画文化的发祥地,可谓是书画之乡的“书画之乡”。“数代墨香喜人杰蔚然,双溪狮象叹地灵奇关”,这里名家辈出,蜚声中外。 礼张的魅力还在于景致。“双溪环抱山邨秀,千峰林立松竹青”。礼张村夹峙在巍巍青山中,溪水绕村潺湲山外,山水长相依,村民也就变得很有灵气了。 嵩溪,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地方 被时间遗忘,不是说它不被人所熟知,而是躲过了时间的洗礼,带着厚厚的历史沉淀到如今。 嵩溪村建村已有千年历史,由村中徐姓始建于宋代。始祖徐处仁,大宋之太宰,随驾南渡,始居于浙。二世祖徐徽言,抗金殉节,赐谥“忠壮”。三世祖徐宾礼,官至江浙置制使,宋绍兴年间(~),巡行属县,见浦江有邹鲁之风,择居乌浆山下大徐畈。其子徐金,授诸暨州判签事,赴任途至嵩溪源口,慕山川秀丽,解职后,举家迁居嵩溪,村以溪得名,源头出于鸡冠岩的嵩溪,分前后两溪穿村而过,在村南的桥亭汇成 ,溪水澄碧,小桥林立。嵩溪有徐、邵、柳、褚、王、项、潘等姓,徐姓占村人口的多数,邵姓次之。 它们至今仍然热热闹闹的,真好,它被时光所遗忘,我也想住在这里,一起被时光遗忘,让时间慢慢留下最深刻的痕迹,然后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像这样的古村落如待串起的珍珠项链,四处散落在浦江大地。看过城南城北的风景,疲于都市喧闹纷繁,不如择一而居,与亲爱的你一起慢慢变老。我想,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了。 堂头中学保留蒸饭制44年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学校普遍实行蒸饭制,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就很少见到了。近期,我们在堂头中学摄制了一组1多名学生蒸饭场景的视频。 学校老师介绍说,这是全省 一所让学生用饭盒蒸饭的学校,坚持把蒸饭作为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学生淘米、蒸饭、洗饭盒,养成学生热爱劳动、讲究卫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通过有秩序的排队分菜,吃饭,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 原标题:《“学习强国”APP上的浦江元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ozhidingwei.com/zzhxcf/11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掌握好这七大品质要素,让你挑选出最完美珍
- 下一篇文章: 妆前乳一定要选对,不然再贵粉底液都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