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一场盖哥组织的闭门分享会。从下午一点一直聊到晚上十点多,信息密度非常高,有很多收获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盖哥合照镇楼

环节1:话题讨论

个话题是“你的团队不需要哪种人?

首先的标准是大家都不喜欢负能量的人,有些人在工作的时候经常遇到一点问题就唉声叹气,这样不仅他自己的情绪低落,无法保证产出同时也会给整个团队带来世界上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人在轻度兴奋的时候,他的专业能力是会得到 体现的,极度兴奋和低落都不行,前者会让人注意力无法集中,后者经常伴随着烦躁。

而充满负能量的人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情绪,拉低团队输出方案的平均质量,他本身也无法克服有难度的问题。

之后严珊老师提到了“眼里有活”这一点,我的理解是主动性和持续的勤奋,加上给leader超预期的体验。比如说现在我的领导要求我做一份汇报内容,如果在他要求我之前我就已经开始做了,等到要求我之后我可以快速地拿出一份材料来和他确认。

这个过程首先能体现出执行者的高效性最重要的,是能够超出他的预期而超预期的体验,我们都知道是最正面的体验之一,可以联系卡诺模型中的魅力型需求进行理解。

从团队负责人的角度来说,眼里有活的人,能够让管理工作变得特别省心省力,不用像一个保姆一样来不断地要求每一个人做一件具体的事情。同样是非常正面的体验。

这个问题我们之后的讨论中提到过 品的词是。之前我也在社群中讲过我对自驱力的理解。大致如下:

1)我们在公司里的工作都是忙一段闲一段呢,在工作不太忙的时候有没有主动的去做体验走查,优化曾经由于时间关系做的不够好的设计方案。而不是等到负责人派发任务才去做,

2)自身有没有主动持续学习的习惯,这个关乎到了整个团队专业能力的成长对于团队负责人来说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都知道资本市场要的是增长速度,你只有规模并不行,你要增长的够快、越来越快才可以。放到设计团队中也是一样的,可能你当前的能力足够完成公司处在这一个规模时所需要的设计工作。但是如果公司发展的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大,那个时候你现在的能力还能跟得上公司的发展速度吗?所以为了保障我们能够有非常熟悉业务熟悉产品的设计师来支撑未来的工作,每个成员的主动持续学习也是非常需要的。

3)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我曾经看到过一个人在和产品经理讨论了两个小时设计方案之后变得非常不耐烦, 她说了一句那就这么招吧,怎么都行。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在面对复杂问题和困难问题时的妥协。如果这个复杂的问题恰巧是核心问题,那对整个产品的影响就太大了。而拥有自驱力的设计师,能够安抚自己平静的去对待复杂的难题,一点一点的去把问题解决掉而不是扔出去。

4)是否能正视自己身上的问题。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是能力比较强的人都会显得桀骜不驯一些,今年我的领导就给了我一个反馈,说我。其实我的前领导也给我反馈过类似的问题,但是我当时就做不到正视自己身上的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在职场里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只有专业能力是不够的,因为你的专业能力只能够做好一小块的东西想把整个产品做好实现更大的价值,需要很多个团队进行协作,如果一个人比较容易被冒犯的话,那他在和其他团队甚至自己团队的其他同学协作的时候都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大家会互相找着茬得挑错挑毛病。这样的人其实他的专业能力很强,但不一定能把事情最终较好的落地。这一点我也反思了自己很久一直在刻意的逼自己去改装,但现在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只能说有些童年形成的习惯,真的要花很多年去修正。

5) 一点是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能不能突破自己的岗位来看问题,比如说,体验和需求相比,80%以上的情况都是要先满足需求再考虑体验,因为我们首先要能解决问题,再去想怎么轻松愉快的解决问题。而一个设计师,如果永远局限在视觉设计好不好看,或者说用户甜好不好,上面的他的思维还是狭隘的。当设计师向更高的实际发展时一定是需要产品摄影做设计深入了解业务背景和行业,结合商业考量设计方案。

全设计日记最胖的设计师杜昭(我)

另外大家还提到了不要只闷头干活要学会表达、注重形象要让自己像个设计师、要结果导向推动业务等等标准。

以上是我们在这次闭门分享汇总讨论的 个问题。由于整个会议的内容量非常大,没有办法把所有问题都记录下来,所以我只挑选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些内容来进行分享。

第二个话题是“你最近读的一本书是什么,有什么收获?”

三木同学分享的一本书,让我印象比较深,书名叫《做被讨厌的勇气》,我和三木同学比较相似,我们都是讨好型的人格,这种人在说话做事的时候,会非常在意别人的体验,但有时候因为表达能力或是沟通技巧的原因。也经常会词不达意被人误解。

而且我们身边的人也并不是每一个都善良,你对他客气,他就会对你客气。所以我自身在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就从很在意别人的体验变成了多花时间让自己变得更强。

演员*渤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在他刚刚做演员的时候剧组里面没有人关心他,不管他多累也不会有人主动地给他拿水拿饭什么的,甚至有的时候盒饭都没有他的饭,但是当他变成影帝之后,他发现身边的人全都变成好人了,他工作了一会儿就会有人来问他老师你累不累呀,我给你拿瓶水。老师,我给你拿个水果,等等等等。

真是社会里还是强者更能受到尊重,而变强的过程就可能会有人讨厌你,有人诋毁你,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没有被讨厌的勇气,如果我们不能面对负面的反馈,那我们可能也就失去了变强的机会。

我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思维有些跳脱,因为虽然问题问的是你最近看的书是什么,但是有这个问题也可以变成更广义上的,你最近看到了什么好的内容有什么收获。

我其实看书比较少,因为我觉得一本书里面只有非常少的部分是精华,而作者为了能让一本书出版不得不去填充一些内容的数量。这样的话,就不如直接去看最精华的部分了,就像那本非常经典的书《Dontmakemethink》再被翻译成中文之后多了非常多废话,实际上整本书的精华10句话就能说完,有赞创始人白鸦先生也在朋友圈吐槽过这个问题。

我看书的时候一般喜欢看一些底层的东西,因为这样无论我去做toC的产品还是ToB的产品,医疗产品还是社交产品,我都能够用得上。于是,我开始去找一些关于心理学、人的生理结构对交互方式的限制、人的大脑结构决定的人的记忆特征,等等内容来看。

但是在寻找这些内容的过程里效率很低,因为像色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记忆人体工程学,这些都是非常庞大的学科,想从里面找到和设计相关的内容是非常难的,直到后来我看到了一份前华为用户体验部长刘石先生做的课程。才极大的提高了我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效率,避免广告嫌疑,这里我就不提课程的名字了,如果大家真的对课程感兴趣的话,可以在我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ozhidingwei.com/zzhxcf/10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