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与判断7个方法,帮你走出决策的误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决策与判断。一次次正确的决策,让你的人生逐步走上巅峰;而只要有一次失败的决策,就有可能让你的人生跌入谷底。而失败的决策,会让有些人,就很难再咸鱼翻身了。那么,如何做正确地做决策,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呢?如何判断你做的每一个决定,正确与否呢? 今天,第一管理学派要推荐给大家的是《决策与判断》,作者是斯科特普劳斯。本书的对象是希望了解决策与判断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的非专业人士。它着重是实验结果而不是心理学理论,是出人意料的结论而不是猜想,是对研究的描述而不是数学公式。这本书是想要大家高兴而且思考,同时也是为了传播和普及心理学的知识。 本书的核心内容: 一、决策与判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二、决策的误区 三、避免决策失误的7种方法 一、决策与判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斯科特先生认为,不依赖于情境的决策是不存在的。 我们所做出的决策与判断,都取决于我们看待和解释这个世界的方式。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们的决策与判断受到以下几项因素的影响: 1.受到选择性知觉的影响 年,两位科学家在罗切斯大学酒精实验室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者让一些男大学生,喝一杯含有伏特加(酒),或是一杯汤尼水(饮料)。 二十分钟后,等酒精充分溶入血液后,一个女助手便会进房间和男大学生进行交谈。实验结果证明: 认为自己喝了伏特加的同学,心率加快; 认为自己喝了汤尼水的同学,心率增加没有这么快。 也就是说,是否喝了含酒精的饮料对心跳速度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真正影响他们心跳速率的是,是这些大学生们,他们是否相信自己含有酒精的饮料。这就是选择性知觉影响的最著名的实验之一。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被误诊为癌症,从很健康的状态,不到三个月,就会真的病死的原因。 其实,导致这个人死亡的原因,并不是癌症这种疾病(他本人没有患癌),而是在于病人认为自己得了癌症。 2.受到认知不协调的影响 我们先来普及一个理论,什么叫做“认知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当人们同时有两种心理上不一致的想法时,他们就会处于认知不协调状态。 人们为一件事情付出越多,他们就越认为这件事有价值,就越有压力为这件事情继续付出。这也可以解释为,为什么一个男孩明知一个女孩子不喜欢他,对他若即若离,但男孩付出越多,就会越陷越深,却又不舍得放弃的原因。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许多引发认知不协调的情境,一般都会是这两种情况:一种是决策前。在决策前的不协调,影响的是人们所做的决策; 一种是决策后。在决策后的不协调,是由已经做出的选择引起。 比如,决策前不协调的例子: 当人们在两个地段相近的小卖部买一瓶漱口水,刚开始一家小卖部,标价是0.25美元,当它涨价到0.39美元时,人们会认为这个价格涨得太快不合理; 而另一个小卖部,一开始就标价这种漱口水为0.39美元,人们反而认为,这个漱口水真的值得这个价格。 所以,标价高的小卖部,漱口水销售得更多。 决策后不协调的例子,则常常在*马和选举投票中发生。 相对于下注前的*马的人,下注后的马民,更加强烈的相信他们下注的那匹马,会获得最终的胜利。 相对于投票前的选民,投票后的选民更倾向于相信他们所选的候选人就是最佳候选人,而且最有可能赢得选举。 3.受到记忆偏差的影响 人们常常误认为,记忆是在过去发生的时候,就被存进人类的大脑中去了。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记忆是我们在提取它的时候才建立起来的。 英国有两名心理学者,他们在剑桥心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中,秘密记录了当时的一次讨论。二周后,这两位心理学家联系那些参加过讨论的人,请求他们回忆并写下他们上次讨论的内容。但他们将这些回答与会议记录核对时,回答者省略了90%以上的内容。 因此,就算是那些最富有经验的决策者,都很有可能存在记忆偏差。 所以,我们对于过于的记忆,是现在对于过去的想象和回忆。——这显然,并不是十分的准确和靠谱。 这也就是在法庭上,虽然证人的供词重要,但也要有实际的、实物的证据,才能算举例。要不然,做伪证的成本,就太低了。 如何避免记忆偏差呢,对于重要的决策,做好录音和详细文字记录,则是最好的办法。 4.受到情境依赖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一种刺激所产生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情境。 也就是说,决策者并不是孤立地去感知和记忆某个事件,而是根据他们的过去经验,以及事件发生时的情境,去理解和解释新信息。 比如,在对比效应里,一个1.80米多高的体育记者,在采访篮球运动员,他显得非常地矮。但当他采访赛马选手时,就显得非常高。而但他站高大的赛马旁边、露天的体育场时,这位记者,看起来很正常。 所以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有着不同的对比效应。在“初始效应”里,则说明对于一个人的描述或印象,顺序靠前的特征,比顺序靠后的特征对人们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一些。 这也可以解释为,如果我们先描述一个人的优点,那么人们记住他的,就是他的优点。如果我们先讲一个人的坏话,那么,这个人给人的印象就极差。 而近因效应,是指在一些情况下,最后出现的信息会比最先出现的信息影响更大一些。这种模式叫做近因效应。 所以,导演在设计舞台表演的时候,往往人设计一些人气大明星,做为最后的压轴出场。这种出场顺序设计的逻辑,就是近因效应。因为,这样对于整个舞台演出效果的影响力是最大的。 而晕轮效应表明,对比效应、初始效应和近因效应都说明,当情境不同,或刺激出现的顺序不同时,刺激的影响是不同的。 5.受到问题的框架影响 问题和情境的情况类似,也会受到顺序和设问的框架影响。不同的问题提问顺序和设计框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假如你面临着以下选择: 选择A:%的概率会失去50美元; 选择B:25%的概率会失去美元,75%的概率会什么也不输掉。你会选择哪一个答案?80%的人会选择答案B。 当面临损失时,很多人属于风险偏好,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去承受更大的损失,而不愿意失去明确的损失。 但如果大家仔细想想,如果情况真的是这样,保险公司就没有生意可做了。 保险行业的运营逻辑,就是人们愿意承担一定的损失(保险费),去避免更大的不确定的损失。 但问题如果变成,这个确定的50美元损失,会避免带来美元的损失时。人们的选择,就发生了变化。65%的人,选择了答案A。 此例,充分的说明了,如何设计问题,会影响人们选择答案的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在影响我们的决策与判断。那么,如何让我们决策与判断更趋于理性,从而避免决策失误呢? 二、决策的误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决策中,有常见的三类误区。 1.是过度自信 很多人往往会对自己有着迷般的自信。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二战中,美国人的过度自信,让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另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志在必得,却一无所获,这也是过度自信的另一例证。 如何避免或减少过度自信,需要我们停下来思考:这个看起来完美的决策,有可能是错误的吗?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就象查理芒格一样,总是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还可能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和不一样的结果?这种结果可控么? 我们尽量考虑各种答案的可能性,来减少各种判断上的偏差,从而避免过度自信。 2.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年,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发布了一项自我实现预言最著名的研究。 在这个研究中,小学教师得知,班里有20%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业中会获得巨大的进步。果然,在8个月后的IQ测试中,这些孩子的成绩,确实比其它孩子进步得快。 但实际上,这20%的学生,是随机选出来的。 但由于提前获得的暗示,让教师对这些孩子给予了更多的赞扬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ozhidingwei.com/zzgxzy/11716.html
- 上一篇文章: 卡西欧海神系列堪比精工GS不是所有的卡西
- 下一篇文章: 冬季来临,温度渐低,如何给猪舍保温7大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