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34458.html

忙忙碌碌了几天,洗洗洗,擦擦擦,买买买,总算是在年二十九这一天,把中国人过年前的基本流程走了一遍。什么感觉?累啊,不过看着窗明几净,井井有条的劳动成果,确实也很爽。窗外正午的阳光从阳台那端倾泻而下,花花草草贪婪的享受着春天的日光浴。我相信我们肉眼可见的或者不可见的,我们眼前的或者遥远的万物,都有一种感应。那是一种来自大地苏醒的声音,一种甜蜜的气息,一种希望的萌动,一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力量,是的,春天来了!

过年是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却又是每个人的独特记忆。据记载年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围绕它也有各种传说。从古至今人们过年时敬天法祖,祈愿家人团圆,庄稼丰收,年承载着美好的愿景早已成为了国人的一种精神信仰。在物质欲望得到极大满足的今天,我们常常感叹和遗憾,年味越来越淡了。这不由让我想到朱元璋和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大同小异吧。普希金早说过,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过去的终将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无论多想,我们都不可能再回去了,不是吗?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向前的,进步的。

小时候喜欢过年,正值放寒假,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玩耍。薄薄的两本寒假作业,要是心急的话,只要几天功夫就都做完了。可怜现在城市里的学生*们,假期补课比上学时还要辛苦,假期与他们哪里有乐趣可言呢?过年前,大人们照例是洗洗涮涮买买买。乡下年前的大集热闹非凡,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扶老携幼络绎不绝,或走路或骑着自行车来,买鱼买肉买年画,买糖果买鞭炮买新衣......过年时大人会格外的照顾孩子的心愿,满足孩子的需求。大家小家都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置办好年货,讨个吉利,图个喜庆,一家人团团圆圆欢欢喜喜的过大年。那时候过年流行过吃冻秋梨,大冬天的,吃一口拔牙,可就是欢喜吃它。现在多少年都见不到了,即使有恐怕也再不敢入口了。虽然住在乡下,但是父母那时候都有工作,不种田。感谢爸妈辛苦工作,勤俭持家,为我创造了一个和谐富庶的家庭环境。我从小衣食无忧,一心只读书,但却懂事和成熟的较晚,有些任性。母亲在过年前会给一家老小添置新衣服,有时是找裁缝做的,有时是直接在商场里买的,都是当时时髦的料子和款式。印象中有两件过年穿的衣服,特别喜欢,哪怕后来长大了穿不下了还一直保留着。一件手工做的粉色碎花缎子棉袄,一件红色格子连帽大衣,衣服下摆和帽子边缘还有一圈白色的毛毛做的装饰。那时候电视里正在演《红楼梦》,我感觉这件大衣就像林黛玉冬天里披着的那件斗篷一样好看(我从小跟着周围舅舅家的表哥表姐妹们一起长大,有时会把自己幻想成黛玉,少女懵懂的心),心里美不胜言。还有一次因为母亲自作主张给我买了一双黑色平底的软皮短靴,很贵,可是我看了一眼就觉得好丑,一万个不喜欢,拒绝穿,还因此跟她闹了好长时间别扭。这样一双一直被我冷落的鞋子,搁置在记忆深处,多年以后,我竟然发现它时髦至极,很渴望能穿上它,妄想它能挺过岁月等到我迟来的喜爱,可终究是我痴心妄想了。我也忽然心底有一阵痛,这痛让我共情到当年母亲因为我的任性而屡次被我伤的心。

家里扫尘,写对联的活儿通常是爸爸的。老爸应该算是一个被泥瓦匠耽误的文人吧。没问过他的字是自学的还是跟谁学的,总之硬笔软笔写的都很好。老爸先把要写的对联从书上誊抄下来,然后折红纸,剪裁,研墨润笔开写,我在旁边帮点小忙,折纸牵纸之类。要写好多,写好后由我拿去分给前院外婆和几个舅舅家。如果碰巧哪个舅舅家杀年猪,或者是远在西北的大舅回来过年,也是能让我兴奋好几天的。年三十晚上的项目有包饺子,看春晚,放爆竹,守夜,啃猪蹄子,穿新袜子踩小人,往屋里抱柴(财)等。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被催起床。穿好新衣服,囫囵的吃几口饺子,就迫不及待的出门去拜年了。村路上都是一队一队出来拜年的,有时候地上满是积雪,踩上去嘎吱嘎吱响,心情也是雀跃的。接近中午时,路上拜年的人就渐少了,我跟表姐妹们也都回家吃午饭。午饭后约好到外婆家打扑克。外婆在世时,我跟她最亲了。她应该是赶上过缠足尾声(只是缠了脚尖部分),所以走路就跟电视上演的小脚老太太一样。外婆不识字,却很识大体,性格温婉柔顺。她二十岁时蒙着盖头嫁给了从未谋面的外公,外公比她还小两岁,有文化,然后生了五男一女。因为只生了我老妈这一个女儿,外婆十分偏爱,不让远嫁,而当时爷爷家的情况是六男四女共十个孩子,穷的快要揭不开锅了,只盼孩子们能自己给自己找个安家落脚的地方就好。所以老爸就落户到外婆家这里了。过年时,总有很多晚辈来给外公外婆拜年,所以她家好吃的特别多,都存放在一个小隔间里,我们小孩子的眼睛总是不自觉的往里面瞥,总想一探究竟。

我记事起没有跟爷爷奶奶一起过过年,他们去世都很早。记得小时候跟老爸回过老家几次去给叔伯们拜年。同样是乡下,老家的农村显得更贫穷落后。它坐落在一条一眼望不到头的拦河大坝下面,自然灾害频繁,不是旱就是涝。我猜想是因为洪水吧,导致那里都是沙土地,刮大风时漫天风沙,从地里走路经过时,也会一步一步陷到沙土里,村子名副其实就叫“沙坎”。村里更多的是土坯房,泥巴墙,树枝做成的大门或者栅栏。地里不产大米,只有高粱玉米。那时候交通也不是很发达,一百多里的地儿,我叔伯们来往我家都是骑自行车。我老爸带我回去常常需要先走路,再坐车,再坐另一班车(每天仅有一班大客车路上颠簸的要命),下了车又要走路。那一段恐怖的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在镇上下了车之后,可以选择在拦河大坝上走,比较平坦一直通到村里,至少有十几里路。也可以选择另外一条小道,实际上就是穿过村子与村子之间的庄稼地,相对近些,但是不平坦,遇到刮风又全是沙土飞扬。更恐怖的是有一段小道两边全是连绵的坟墓,隐在一小片防风林里,大的小的,高的矮的,风吹过,呼呼作响,我不敢直视,又累又怕,过年的新衣服新鞋子又灌满了沙子,可以想象那时心情郁闷到极点了,发誓再也不回来了。所以我小时候回一趟老家,头脑中总会浮现恍若《西游记》里历险一般的情节!等到了地方就开心了,在大伯父家一落脚,大伯母掸去我身上的尘土,嘘寒问暖,又端出好吃的,堂哥拿出好多小人书让我看,堂姐带我出去冰河上玩。之后又去拜访二伯父家,小叔家,姑姑家。每家都拿出 吃的来招待我们,临回去时还塞满了我的口袋。什么叫血浓于水,被亲人爱的感觉真是一辈子都难忘啊!我那时候会有小小的自责,感觉自己从心理上更亲近外婆家这边是不对的,我与他们毕竟是外姓啊!可是等我回到自己家里,就又与表哥表姐妹们打成一片了,我似乎有些庆幸没有出生在老家那里。现在我越来越能理解老爸对老家的那一份感情了!尽管那里的叔伯都不在了,尽管那里发生了太多悲伤的故事。但是自己成长的地方,家,永远在那里,那是藏在心底永远挥之不去的一抹乡愁!

后来,我在南方有了家。我 次在南方过春节,那里的风俗让我惊讶甚至有些不适应。七大姑八大姨的又是一个大家族。常常要赶在春节期间,家族办喜事,平时聚不齐。说是去拜年,可是既不要鞠躬也不要磕头,只是双手作揖口里道一声新年好这么简单。大家聚在一起,叽叽呱呱的说着当地的方言,让我怀疑自己误闯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周围人长的跟我不同,又说着我完全听不懂的方言。我之与他们也好似一个异类, 次见,那种充满好奇的上下打量的眼神仿佛能把我吞下去。无论到哪个亲戚家里去做客,立刻杀鸡烹狗,热情好客的礼仪让我喘不过气来,我后来几乎要逃走了。逃走应该也是不可能的吧!因为沟通实在是个问题,我想问个路,那里稍微老一点的人几乎都不会讲普通话,好多老人甚至一辈子都没去过县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都是充满亲情和爱的地方。感受被爱,被呵护,我后来还是很快的爱上了那里,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此心安处是吾乡。当我准备返家时,行李箱里被塞满了腊肉,腊肠,笋干等各色土特产。

今夜,当我在电脑前写着这些文字的时候,这些连接着过年的往事像一颗一颗的珍珠,串联起一段段过去的岁月。已经凌晨了,腊月二十九的鞭炮声早已停息,主妇们已经沉沉睡去,在梦中也不忘要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除夕的爆竹也已经准备,辞旧迎新那一刻,蓄势待发。我拉开窗户,抬头看一眼天空,深蓝色的夜幕里,那几颗近日熟悉的星星打着寒噤,对我眨了眨眼睛,晚安,哦,不,是早安!鼠年的 一天。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唐)史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ozhidingwei.com/zzcypf/7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