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沧桑四代帝都二曹魏洛阳城
北京荨麻疹的 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5950.html曹魏洛阳城东汉末年,遭受了董卓之乱的大劫难,都城雒阳已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西征归来,令重修洛阳城。公元年,曹操病死于洛阳后,十二月汉献帝于许县(今河南许昌)禅位于曹操之子曹丕,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正式建都洛阳。由于洛阳宫庙已被董卓烧毁,因此曹魏初年虽然是在东汉雒阳城的废墟上重建都城,城圈无有变化,但城内主要宫殿、房舍当是曹魏新建的。 曹魏洛阳城的形制与位置,基本沿用前代。城门仍为12座,仅城门名称有所变化。东面三门,自北向南依次为:建春门、东阳门、清明门;南面四门,由东向西依次为:开阳门、平昌门、宣阳门、津阳门;西面三门,由南向北依次为:广阳门、西明门、阊阖门;北面二门,由西向东依次为:大夏门、广莫门。仿东汉洛阳城,当时洛阳城门大都为二层城楼,门外皆有双阙,跨阳渠有桥通城外,城墙上每隔百步建一楼橹(望楼)。特别是城北面西侧的大夏门因近于宫苑北部,门楼高达三层,建筑宏伟,远比其他城门高大,为魏明帝时所重建。凭借大夏门,既可窥察城内外动静,又便于皇宫同城外宣武观及*河渡口的交通。 城门与城内大道均为三道,其中间门道为御道,两边筑土墙,公卿尚书章服从中道,凡人行左、右道,左入右出,不得相逢,夹道种有槐、柳树。 这个时期较大的变化,是新筑宫城——洛阳宫。洛阳宫的规模确立于曹魏初期,主要以东汉北宫为主,是单一宫城。公元年,曹操从长安东归洛阳时,因宫室尽焚,开始修复洛阳宫殿,于北宫起建始殿。从殿名可看出,曹操时已有了曹氏*权代汉后定都洛阳的打算了。曹丕称帝后,以建始殿作为临时的朝会正殿,群臣由北面的承明门入宫。洛阳宫始建于魏文帝*初元年,次年于宫内修筑了陵云台,宫北新建皇家苑囿芳林园,其后又穿凿了灵芝池与宫北芳林园内天渊池,修筑了九华台。在城西北角高地上,还建有多层高大的建筑,号曰百尺楼。但此时宫中尚未建主殿,宫阙及城池也尚未修成。及公元年,魏明帝曹叡继位。初期因忙于对吴、蜀作战,无暇顾及宫室建设。公元年,蜀国丞相诸葛亮去世,战事趋于缓和,魏明帝遂决意在洛阳大修宫殿、苑囿、宗庙、社稷,整修城池、道路,而自己暂住许昌宫。青龙三年,时起昭阳、太极诸殿与总章观等,除了大治殿舍,北宫修建了主殿太极殿,后宫正殿昭阳殿。还凿太行之石英,采谷城之文石,于芳林园起景阳山。同时,开始重建洛阳城官府、宅第,大约经过了五六年。据《太平御览》和《资治通鉴》等书记载,太极殿建在高大的二层台上,面阔十二间,正面设左右两个升殿的踏步。殿内设有金铜柱四根,是魏宫最巨大豪华的殿宇,两侧分别建有东堂和西堂。太极殿是皇帝举行大朝会等重要礼仪活动的主殿,东堂是皇帝日常处理朝*、召见群臣、讲学之所,西堂是皇帝日常起居之所。正殿太极殿与东西堂一字并列,这种布局起源于曹魏洛阳城,并一直到北朝末年,隋朝修建大兴宫才改变,使用时间达年之久。在太极殿北有式乾殿,为皇帝正殿。式乾殿北有昭阳殿,为皇后正殿,殿前庭中有魏明帝时铸的高达三四丈的铜龙、铜凤,十分奇伟。这些殿堂各自都有四门和廊庑围绕而成的巨大宫院。太极殿前有通向宫城南正门阊阖门的主干大街,并由此而形成一条由南而北的主轴线。汉魏洛阳故城宫城阊阖门复原想象图 在宫城内主轴线的西侧,还有若干宫殿,就是魏文帝和明帝时使用的建始殿、崇华殿、嘉福殿等。建始殿在最南部,魏初正殿。建始殿之北为崇华殿,该殿曾两次被火焚烧,魏明帝第二次重建时改名为九龙殿,是魏帝起居的殿宇。又引谷水自宫城两侧入宫,流入殿前玉雕护栏的水池。渠水先经石雕蟾蜍口中,转为地下,再由石雕的龙口吐出,流进池中。中有当时 的巧匠马钧所做司南车、水转百戏。由《三国志》记载魏文帝、明帝都薨*福殿,殡于崇华殿可知,魏帝的寝殿应是嘉福殿。另在崇华殿和嘉福殿以北及东西两侧,还有若干排列整齐、规格划一的小院落,供妃嫔等居住。在北宫南主干街道的东部,则是宫中的官署。包括朝堂、尚书省、中书省等,为宰相和公卿百官议*之所。曹魏时期宫中还建有许多高大的观、台、门阙、罘等, 的临商、凌云、宣曲、广望、阆风、万世、修龄、总章、听讼等9座观,均高十六七丈,下为高大的夯土台基,上建木构楼阁。各观建筑雄壮,可登临饮宴,观望宫外。总章观建于魏明帝时期,在太极殿南,上有阁13间,立铜凤,故称仪凤楼。自太极殿南行,有阁道间,通到总章观,为九观中最壮丽的一座。此外宫中有一种特殊建筑,即凌云台。台在北宫西部,建于魏文帝*初二年()。据《世说新语》记载,台上的楼观是先称了木构件的重量,使其重量相互平衡,然后架构。楼十分高峻,常常随风摇摆,但不致倾倒。魏明帝时,为使其不摇摆,另加大木扶持。由于失去重量平衡,楼反而倾倒了。后代改用砖砌重建。曹魏太极殿(影视想象图)宫中还有宣扬文学的崇文观,可供宴游的凌霄观、昌都观等。有烛台高三十丈,土筑而成,台下四周罗列明烛,远远望去,如灿灿群星。有辟寒台,魏明帝于台上饲养昆明国所献“嗽金鸟”,以此鸟畏霜雪,特置小屋以处之,用水晶作户牖,以珍珠龟脑作饲料。这种鸟会吐出像米粒那样的金屑,宫人争求,铸作各种装饰品,名叫“辟寒金”。 宫城的各门还建有高大的城门楼,门外有阙。另有司马门,因筑阙时崩塌,压死数百人,以为不祥,不再筑阙,而在门外建门屏,即照壁一类。此时期宫中建筑的特点是高大、宏伟。整个宫城上城楼、观和阁道连续不断,极为壮观。据文献记载,汉魏宫殿楼观每以复道相通,洛宫之阁达余间。据此亦可见魏洛阳城的规模是如何宏伟壮阔了。在宫北又建有芳林园,位于广莫门和大夏门之间。魏明帝时,还在芳林园修陂池,明帝亲自掘土,又命文武百官负土成山,采凿太行山与谷城山的白石英、紫石英和五彩纹石,植松竹花草于其上,捕山禽异兽于其中,称其为景阳山。在芳林园天渊池南建有流杯石渠。明帝常常游宴园内,荡舟泛歌。芳林园山林池馆充斥其间,俨然是魏宫北面的天然屏障。魏明帝时还在洛阳城西北角建金墉城,为了*事防御的需要,城上四门列观,五十步一睥睨(城上齿状的短墙),百步一楼橹(望楼),屋台上置一钟,配合鼓声报时。依赖芳林园可隐蔽地来往于皇宫、大夏门、金墉城之间,使东、南、西三面宫墙与北面城墙连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便于攻守进退的防御体系。这种被美化了的防御设施,当和三国时的战乱形势有关。随着曹魏宫城形制的变化,新筑宫城正门阊阖门南直通向大城宣阳门,宣阳门因此亦成为曹魏洛阳城的正门。二门之间的阊阖门南街,成为整个城市的南北轴线。魏明帝曾置铜驼诸兽于阊阖门南街。据陆机云:“驼高九尺,脊出太尉坊者也。”魏明帝景初元年(),在洛阳城南,伊、洛水交汇处的委粟山营建圜丘,为朝廷祭天之所。考古调查此委粟山在洛阳城南20多公里处,北面正对大城宣阳门。还建有祀地的方丘,同时又建天郊、地郊,这是依据郑玄的说法而重复设置的。曹魏在洛阳除主宫北宫外,也有其他小宫存在。如皇太后避住的永宁宫;金墉宫,也称西宫,除*事防御作用外,也带有离宫的性质。魏文帝时还复立太学,制定五经课试之法,设置博士。由于魏明帝无子,其后三少帝皆以外藩入继帝位,因为年幼,国家大权皆掌握在司马氏手中,*局不稳,均无建树。城内东北隅的芳林园,因避齐王曹芳名讳而改为华林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ozhidingwei.com/zzxzjb/7846.html
- 上一篇文章: 内心孤独的人不适合养宠物,但是可以养这些
- 下一篇文章: 巧手慧心多织多彩珍珠梅盆栽DIY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