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ask.bdfyy999.com/
要说自然界真是无奇不有,明明是贝类,却长着酷似大象鼻子的吸水管……说到这个,可能大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象拔蚌,一种原产于美国、加拿大东海岸的大型高端贝类,其有一个肥大、粗壮的虹吸管,在寻觅食物的时候会伸展,与大象的鼻子很相似。而今天的主角施氏獭蛤,也长有一个形似象鼻的水管肌,因此被称为象鼻螺、小象拔蚌。那么施氏獭蛤究竟有什么特色,其人工养殖难吗?一起来看看。01风味独特的施氏獭蛤施氏獭蛤(Lutrariasieboldi)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蛤蜊总科、蛤蜊科、獭蛤属,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浙江和海南沿海,以广西北部湾数量居多,其栖息于潮下带至10m水深的沙层或沙泥中,以单细胞藻和有机碎屑为食,为重要的潮下带经济贝类,也是北部湾海域重要的海产珍品之一。虽然施氏獭蛤与象拔蚌均有发达的水管肌,外形有些相似,且生活史相近,但两者在多个方面有明显的差别。首先,分类地位不同,象拔蚌的学名为太平洋潜泥蛤(Panopeaabrupta),隶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海螂目、缝栖蛤科、海神蛤属,两者没有任何亲缘关系。其次,外部形态不同,施氏獭蛤壳呈长椭圆形,壳长约10~15cm,壳薄而脆,水管肌伸展时约有20~30cm;而象拔蚌壳更接近椭圆形,壳厚而坚硬,壳长约20cm,水管肌可伸展至1.2m。象拔蚌是已知最大的钻穴双壳类,连壳可达3.6kg,体质量约为施氏獭蛤的20倍。最后,风味口感不同,施氏獭蛤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脆甜,风味独特,一般以清蒸、煮汤为主;而象拔蚌肉质紧实,口感筋道,清甜,分量大,多以刺身为主。

▲施氏獭蛤|图片来自网络

▲象拔蚌|图片来自网络02开放式底播:养殖难度有点大由于施氏獭蛤味道鲜美且生长周期短,非常适合人工增养殖。但早期养殖所用苗种绝大部分来自天然捕捞,种苗成为制约施氏獭蛤规模化养殖的瓶颈。从本世纪初起,广西和广东部分地区先后攻克了人工育苗难关,对亲贝促熟、流水升温催产以及投放附着基等摸索出较成熟的技术方案,自此施氏獭蛤进入全人工育苗阶段。目前,施氏獭蛤已成为北部湾海洋牧场和开放式底播增养殖品种之一,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施氏獭蛤人工养殖难度较大。北部湾海域传统养殖是在潮下带进行开放式底播,播苗后因无法进行管理,增加了养殖过程的不确定性;底播后,如受到敌害生物袭扰或稚贝逃逸等因素影响,会大大降低回捕率;此外,潮下带底播回捕时需要人工潜水捕捞,采捕难度大,采捕时还可能挖碎外壳,造成损耗,最终导致其价格较高,人工养殖业发展也受到一定制约。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施氏獭蛤的养殖便于管理且养殖效率更高呢?能不能在潮间带进行养殖呢?带着这些猜想和疑问,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潘英研究团队进行了有关实验。

03北部湾三海区潮间带中培和养成实验

该实验所用苗种(平均壳长约4.5mm)购自湛江市雷州市覃斗镇流沙东村苗场,在防城港市的广西富群海水种苗繁殖有限公司室内进行1个月左右的标粗,壳长达到7.5mm进行海区中培。

▲海区中培实验贝苗

中培:筐式与箱式模式对比

为探究施氏獭蛤在潮间带的生长性能,实验以箱式和筐式2种模式分5个密度梯度(、、1、、2粒/筐[箱])分别在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沙虫坪海区(21.26°N,.28°E)、钦州市犀牛脚镇犀牛脚渔港海区(21.63°N,.73°E)、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区(21.52°N,.22°E)潮间带滩涂进行,实验周期约45d。

▲中培及养成阶段养殖筐具

养殖可行,海区间差异较大

结束海区中培后,继续在相同实验海区进行海区养成,考虑到海区养成周期较长,使用箱式养殖稚贝排泄物长时间积累会对其生存造成威胁,所以使用筐式养殖以密度20、40、60、80粒/筐进行,实验周期约为d。▲3个海区养成实验

▲施氏獭蛤海区养成情况

结果表明在潮间带滩涂进行施氏獭蛤养殖是可行的,其中箱式中培在北海和防城港实验海区表现更好,且与筐式中培的差异显著,原因可能是箱式能存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退潮对施氏獭蛤稚贝生长的影响,钦州海区稚贝整体生长较差。而海区养成只适宜在北海海区进行。

滩涂底质影响较大,箱式中培表现最佳

在实验过程中,也对3个海区的水质环境、藻类丰度和底质粒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北海实验海区水质较好且更稳定,其次是防城港实验海区,钦州实验海区水质为3个海区最差且不稳定,3个实验海区水质虽有差异,但均在施氏獭蛤的生存范围内。藻类丰度调查结果与水质调查结果类似,为北海藻类丰度最大,防城港次之,钦州最小。此外,底质粒径调查显示,北海底质粒径最大,防城港次之,钦州底质粒径最小。

环境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摸清影响施氏獭蛤生存的主要因素,在海区中培阶段,因实验周期较短,北海和防城港实验水质环境虽然不同但差异不大,藻类也都能满足稚贝的生存需求,但3个实验海区稚贝生存有显著性差异,推测主要是底质粒径差异造成的,对比养成阶段,北海实验海区结束养成时仍约有15%~35%存活率,而防城港和钦州海区养成约6~8个月稚贝存活率为0,可见防城港和钦州实验海区潮间带滩涂并不适宜施氏獭蛤生存。

由此可见,在满足施氏獭蛤生存的条件下,养殖海区的底质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水质和藻类丰度。此外,本实验首次使用箱式模式进行施氏獭蛤的海区中培,并且取得比筐式模式更好的效果,可作为新型高效的施氏獭蛤海区中培模式。

▲海区养成的施氏獭蛤

目前受生长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施氏獭蛤的商业化养殖仍采用潮下带开放式底播,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在潮间带规模化养殖,施氏獭蛤这一美味将更多走上百姓餐桌。

相关文章:

王超奇,徐炳杰,吴韬,杨凌,刘一鸣,潘英*.广西北部湾滩涂施氏獭蛤中培及养成期养殖密度比较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doi:10./

撰文

王超奇

编辑

艾 红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ozhidingwei.com/zzxzjb/16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