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是有清一朝最大的贪官和权臣,他仗着乾隆帝几十年如一日的信任,广布*羽,网罗财富,让刚刚经历“康乾盛世”的清朝变得国库空虚,更加重了民间的阶级矛盾。

嘉庆帝登基之后,为了顾全大局,在乾隆帝做太上皇的3年时间里始终选择隐忍,没有去清算和珅,伴随着乾隆帝的驾崩,预示着和珅的末日即将到来,在嘉庆帝宣布亲*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干掉和珅。

很快就对外细数了和珅的大罪数十条,其中什么不顾君臣之礼,买官卖官之类的都在意料之中,但唯独有单独列出的一条很是令人吃惊,是“私藏吉林东珠”。

在我们看来,所谓“东珠”不就是珍珠吗?这又不贵,岂不是大题小做?难道这个“吉林东珠”非同寻常?

图片:搜出东珠剧照

一、珍珠在古代的珍贵程度

1、东珠并非最好

“吉林东珠”事实上也是一颗珍珠,而且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记载了,可谓历史悠久,远在汉朝的时候,天底下能够采集到珍珠的地方只有两处,一个是南边大海里的海水珍珠,古书曰“南珠”。

咱们祖国北部是没啥大海的,有的只是内陆的湖泊,因此产出的珍珠为淡水珍珠,史书曰“东珠”,以我们普通人的眼光看,两者之间除了产地不同之外,本质上东西都是一样的。

事实上,这两种东西虽然都是货真价实的珍珠,但彼此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的,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十分有限,人们也不会搞什么科学人工养殖,因此海水珍珠的产量就比较低,往往是一个贝壳里只能产出一颗或者两颗,它们的形状更为圆滑,泛着晶莹均匀的光泽,给人一种灵性感。

而淡水珍珠就比较常见了,产量也比较大,一个贝壳里往往会有十余颗,甚至是数十颗,这些珍珠在形状、饱满程度、光泽上,就要比海水珍珠略逊一筹了。

图片:淡水珍珠剧照

2、价值仍旧不菲

关于东珠这种资源的争抢古已有之,最早出现在宋金之间,后来历经元朝、明朝和清朝,东珠一直都是中原王朝十分看重的“稀罕物”。同时,在不断的纷争中,也让东珠本身的价值开始水涨船高了。

元、明、清三朝的首都均在北方,更加远离了海洋,而东珠在传承的过程中,也被人们赋予类似吉祥、好运、长寿,甚至是祭祀神器等诸多寓意,因此它的实际价值已经不能用金银来表示了。

可偏偏东珠的产地都在女真人世代居住的地方,早在元朝之前,就是由女真人自己去采掘,诸侯再呈献给朝廷,作为皇家必备的装饰物。

图片:皇家必备的装饰物剧照

女真人看到了“商机”,于是一方面加快开采的速度,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方法去哄抬东珠的价格,很长时间里,中原内部都是“一珠难求”的状态,蒙古灭掉金国之后,女真人还用手里的东珠去做赔偿,给成吉思汗表达歉意。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再次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满洲,图谋入侵中原,考虑到前期实力不强,无法和大明硬刚,为了麻痹对方,努尔哈赤就把部族里储备的东珠拿出来交给朝廷,所以一直到清朝,东珠在国内都算是一等一的豪华“奢侈品”。

图片:清朝皇室的奢侈品剧照

二、小小的东珠可不能乱拿

1、皇室专属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对东珠的重视更上一层楼,明文规定属于皇室专用的物资之一,其他人不能随意使用和享受。

由于东珠珍贵,比金银玉石更加稀少,且皇帝会当作御赐之物给大臣,慢慢的,东珠的性质也就再次发生了变化,甚至开始和官职、地位等挂钩。有了这方面的加持,凡是盛产珍珠、采集珍珠的地方,都是重兵把守,过程严格规范的。

图片:皇室的专用物资剧照

清朝的时候朝廷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叫作“乌拉总管”,属于内务府管理,他们平时啥事没有,就是监督和管理东珠这项物资。如果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私自采集、藏匿或者使用,那可都是妥妥的死罪,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另外,在乌拉总管之下,还有很多管理东珠具体采集事务的机构,他们会定期到各采集水域考察记录,发现有走私人员,立刻抓捕归案。

你可能会说:“这么小小的珍珠,大家商量好一起搞不就行了”?事实上,在民间也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大家不仅不会包庇走私珍珠的人,反而会主动检举。

因为谁都知道东珠是皇家御用之物,上报给官府相关的走私行为,小了自己会有奖赏,大了还可以升官发财,绝对是个划算的买卖,总比拿了珍珠卖不出去,还有掉脑袋的风险要强得多。

图片:走私珍珠剧照

2、绝对的大罪

东珠的产量虽然在南珠之上,但也是一种生长周期十分漫长的资源,随着开采利用的规模越来越大,野生东珠的数量也越来越稀少,这就导致原本还可以赐给大臣们用的,变成了皇家“专属”,你拿再多的钱,立再大的功劳,也不会获得东珠了。

所以到了和珅那里,一抄家发现居然有大量的东珠,往小了说,这是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的证据;往大了说,明明是皇室才能使用的东珠,你一个做臣子的家里却偷偷藏了这么多,你啥意思?难不成是想要当皇帝?

这可就是僭越忤逆之罪了,属于封建时代最为严重的罪过,判罚的结果也定然是斩首、凌迟这类极刑,所以在对外公布的和珅罪状中,能够看到“私藏吉林东珠”这一条,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图片:藏的珍珠剧照

另外,咱们还必须明白一点,嘉庆帝对和珅的憎恶、怨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本来就没想让他活,用什么样的名头杀他,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了。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ozhidingwei.com/zzxzjb/12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