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通关教程》

新课标大语文-06-02:05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刘雅红

刘雅红,西安市中铁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能手。崇道乐业,孜孜不倦。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巩彦芬/责编:梁音

审校:罗莉/美编:易沐

作文题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2)不少于字。(来源:上海卷语文作文题)

.确定核心概念

本题属于“问题争议”类素材,争议焦点在于时间能否促进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认知,材料明示的一种观点是时间的沉淀是人们认识事物价值的必要条件,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尽如此”,不是简单的否定,但明显更加肯定认识的主动性和深刻性。综合两种观点,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关键概念,即“时间”与“认识”,为二元关系型的作文。

2.确定概念内涵及外延

时间是描述事物变化、发生过程的参数,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题目中“时间的沉淀”指向“时段”概念,而且“沉淀”二字意味着较长时段的变化和累积。时间的外延,可以是客观时间的流逝,可以是主观时间的感受,可以是历史的进程,也可以是事物的积累孕化。

认识即“认知”“知识”,其内涵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事物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信息加工行为。认识的外延,包括感知、思维、评价。认识事物的价值,就是感知事物的表层价值、深层价值、即时价值、延时价值、实用价值、精神价值等,尤其是对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文明等有积极意义的价值。

3.辨析两者关系:

“时间”与“认识”之间是充分不必要的条件关系。充分条件基于两方面:对于复杂的认知对象,如事物的深层价值、延时价值、精神价值等的认识确实需要时间的沉淀;时间的累积有利于认知能力的改变和提升,从而对事物价值的感知更敏锐。

两者的非必要条件表现在三方面:一、若事物的价值属性为即时价值,则不需要时间的沉淀就能被认识;二、事物价值具有多元性,对价值的认识往往因主体立场而异,因此有些事物无论如何淘洗沉淀,其价值也未必能被人认识;三.人的认知活动具有复杂性,人的认知水平有高低之分,这均影响对事物价值的认识,认知水平高的人就不需要通过时间沉淀来认识事物的价值,甚至可以预见事物的价值。

4.确定立意:

针对材料中两种观点,如果从“事物的价值必然随时间沉淀被人认识”角度入手,应就事物价值显现所需的周期和规律,论述人们应具有的宏观思维和发展性眼光。如果选择“不尽如此”的观点,考生应在作文中做发散性的思考:比如经过时间检验,事物的价值也不一定被认识;比如认识事物的价值,需要的不是时间而是认识者的主观能动性;比如事物的价值在于其自身,与客体的判断和时间无关。总之要破立结合,论述影响人们认识事物价值的其他因素。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全国高考上海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ozhidingwei.com/zzxzjb/10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