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癞风的症状 https://m.39.net/pf/a_7282164.html

在朋友圈里,看到老朋友吴德庆拍摄的一幅摄影作品《漂浮的绿礁》,很是喜欢。

整个画面的色彩,极具震撼力。海天一色,不是湛蓝,也不是蔚蓝,更不是淡蓝,而是有些蓝灰相间的灰深蓝。在这样有点深沉的色彩空间,错落有致地长满浓绿色海藻的礁石,安静地由近及远,向大海深处和天际延伸过去,慢慢地拉长了我们的视线,静静地放飞了我们的想象翅膀。

照片中,一抹亮色,在绿色礁石和深蓝色的海水之间游动着,整个画面立即活了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动结合,相得益彰。光影的变幻,虚实的呈现,构图的巧妙,色彩的协调,这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静谧的瞬间。

德庆用情,把大自然这个瞬间,留给他的无与伦比的美丽的印象,捕捉了下来,偶得了一幅不可复制的作品。说是偶得,那可是天赋,勤奋,运气等综合因素的体现。

通过这幅作品,我似乎看到了印象派大师,莫奈画作的影子。我仿佛看到了礁石上绿色的海藻,随着轻摇的海浪,在那里低吟浅唱。一首春天的的歌谣,染绿了大海的梦……

如果说,德庆的这幅摄影作品给予我更多的是精神享受的话,那么,他拍摄礁石上的那些绿色的海藻,让我想起来了,大海曾经无私奉献给我的,更多的是物质上的馈赠。

常年生活在海边,经常去赶海的人都知道,礁石上那些绿色的海藻,大连人称之为“下锅烂”。因为这种海藻,体为片状,膜质柔软,下进锅里,一个“翻儿”就熟,因此得名。

下锅烂,其鲜无比。老大连人说:蚬子鲜到嘴,海蛎子鲜到心,下锅烂鲜到脚后跟。在大连,下锅烂最鲜的季节,是三九至六九之间。三月份以后,下锅烂就不再娇嫩了。有传言说,那个时候“脡巴肘”鱼(河豚鱼)潲仔了,鱼仔粘在海菜上有*,不能吃。我们小时候经常去赶下锅烂的地方,是付家庄的大港。

大港位于付家庄海滨浴场的东侧,不是付家庄海边长大的人,都管那个地方叫“小付家庄”。大港礁石密布,如果落大潮“通港”了,可以沿着礁石,差不多能走到大海深处的东褡裢岛。

大港的礁石多,所以,下锅烂就多。下锅烂长在礁石缝隙中的沙土上,如果不用手一片一片的薅,沙子就会带进下锅烂里,清洗的时候,很麻烦。洗不干净,吃起来就会“牙岑”。“牙岑”是大连方言,有咯牙的意思,但是比咯牙的程度轻。

在滴水成冰的寒冬里,光着手薅下锅烂。手与海水相遇,冻得通红,手指冻得像猫咬的一样难受。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下锅烂,真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大连人用下锅烂做的最多的食物,就是晃疙瘩汤和豆腐蛋花汤。数九寒冬,一碗冒着热气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让人感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现在想起来,特别是下锅烂的鲜,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那么鲜、那么好的食材,可惜到现在还没有被更多的人所认知。这可能跟没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有关吧?我认为起码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导致大连的许多大酒店,根本没有把下锅烂,当做 的食材来运用。

那一年到北京,皇城根下的朋友,曾经在北京一个专门做海鲜的 酒店,请我吃饭。其中一道海参汤,价格非常昂贵,里面的配菜竟然是下锅烂。服务员介绍说,这种海菜,是长在石头上的。它能在石头上生长,可见它的生命力有多顽强!所以它的营养成分很高,价钱也很贵……听完她的话,我在心里笑出了声。

由此,我想到,下锅烂,因为名字太实了,缺少了浪漫情调,所以大连现在的本地人,都没有拿它当回事儿,其他的外地人也是如此。同理可证,如果德庆的这幅摄影作品的名字,起得再富有诗意一些,肯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老友的一幅摄影作品,不但给予了我精神上的享受,也勾起了我那么多鲜溜溜的记忆……

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ozhidingwei.com/zzxgls/7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