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余精舍来自:蒲公英

缘起:三余,利用闲余读书之意;精舍,儒家指心存“天道”精微之所,这里借指学习与探索之地。“三余精舍”由三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有自尊、信仰与温情的朋友组成。

对于中国传统绘画、音乐、建筑,欣赏时寄感性以为美,对于中医药,却力有不逮。站在“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外,终觉缺乏理性根基。中药行业正值变革与瓶颈期,我们思考的内容涉及中医药传统与现代化、工业化融汇的各方面,颇多困惑。中医药来自何方,将去往何处,文化基础何在,其美之所为美,又如何体现。笔者寄望由这些问题的持续讨论与思考,形诸文字,起抛砖引玉之效果。理想状态是找到中西方文化体系互通的幽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择西方文化之善浑然与之相融。不求有解之定论,只求开放之窗口。对于三人思想凝汇的成稿,好奇之甚,且顾且盼。这,也同时是对中医药发展方向的好奇、思考与探索。

本文从中医经典的“取类比象”方法论之“分形观”,与西方达尔文经典著作《物种起源》的“进化论”,浅谈现代中药以西方分类学为基础理论对药材进行基原物种鉴定这一通行做法的思考。

象,是事物呈现的外在表象和观察属性。类,是认知方式的呈现与划分。分类,在于阐述同种类之间的渊源、共性,表现不同种类的区别、个性。出于对大千世界不同的认知方式,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归类。比如:中国的阴阳(两仪),金木水火土(五行),再如:西方分类系统确立的物种。在《周易》与《圣经》中,均有“各从其类”之说。“取类比象”是不同地域的古代人认识事物的一种通用方式。取“类比”,抓住了观察属性之共性,从而推导“象”之研究共性的特殊性。在中医学、尤其在中药学中,运用尤为广泛。比如:由于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将它的药用功能多归为治头部疾病,故称“诸花皆升”;藤类植物,因其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多归为治疗肢体、关节疾病;而骨、肉、脏器之类药品归为治疗身体中与之相同或相近部位虚损类疾病,称之“血肉有情之品”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古人“比兴与聚类”的哲学思想。

有关分类,以药用植物为例,可以从四季花期、能否食用、雌雄同株或异株、草部木部、水生陆生,上中下三品等种种方式进行分类。但从物种角度来看,这些都是个人主观认知方式为主导的人为分类,略欠科学。科学的自然分类需要有宏观的认知和更高的视角。植物分类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林奈,在肯定物种客观存在的前提下,从形而上学的观点出发,赋予物种以单型的、彼此无联系和永不变化的概念。虽有一定的意义,但孤立、静止、片面从而欠科学。

后期达尔文提出,物种之间必然有无数的中间类型存在,有中间过渡和外向延伸,而不可能有固定的特征和间断划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来阐明达尔文的思路:自然数之间彼此隔离,但是在自然数如5、6之间存在无数5.15、5.3、5.等中间量。他的伟大之处在于看到了物种坐标轴中的连续与变化。而且,不仅限于动植物个体的生命周期,是以更宏观的视角







































北京白癜风到哪家医院
北京治白癜风症 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ozhidingwei.com/zzxgls/3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