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公园乃百姓休闲游玩之所。在喧闹的城区,它的功能亦逐渐被扩大,并愈加受到市民的喜爱。珍珠公园是丹东城区东部历史上 座公园,如今它已成长为鸭绿江畔的“绿色明珠”。

1初期建设

了解珍珠公园的历史脉络,先要从东坎子说起。

老一辈丹东人,对东坎子印象深刻。有史料为证,东坎子是安东(丹东)历史发源地之一,为这里的早期居民聚居之地。后来,随着铁路建设的兴起,安东的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铁路为中心的格局。早期,由于有大沙河之隔,缺少桥梁而交通不便,位于丹东东部的东坎子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逐渐被边缘化。

年代,东坎子地区居民主要以农耕为主业,地区工业发展比较落后。虽与主城区不远,但东坎子城市印迹不显。进入年代,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亦更为强烈,逛公园成为休闲方式之一。而对于当时东坎子一带的居民,附近的休闲场所稀缺。

修建珍珠公园的起因,时任市风景园林局副局长的杨森丕5月1日受访时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当时丹东的南北两面有鸭绿江公园和锦江山公园,东部没有公园。为了改变丹东公用绿地使用不合理的状况,有了在东部地区修建一座公园的想法。”

有了想法,接下来的首要工作便是选址。相关部门经过调查,初步定在沙河口桥附近的一片空地。

为何选址于此呢?

其一,大沙河汇入鸭绿江时,经过数年冲积在入江口附近形成了多座小岛,其中就有临近东坎子地区的“珍珠大岛”和“珍珠小岛”。而且两座岛临近江岸,只需稍加开发便可成为市民游览休闲的好去处。其二,自年代始,随着沙河口桥的开通,“珍珠大岛”和“珍珠小岛”一带一改往昔闭塞,增加了其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年,珍珠公园正式动工修建。时任市风景园林设计院院长的李鸿鹰是设计团队的负责人,他介绍,公园修建前,相关部门先在大沙河入江口一带修建了橡胶漫水坝,以便在东坎子一侧堤岸上形成大片空地,也为日后绿化留下了空间。“绿化做好后,公园内设计了三处景点,分别是宝山悬虹、枫杨曲径以及珍珠岛。”李鸿鹰说,早先的沙河口桥上刷着红、*等鲜艳的颜色,在公园内向元宝山方向望去,沙河口桥恰如一道彩虹,故名“宝山悬虹”。当时,那里也成为人们拍照留念的一处极好的背景。另一设计景点“枫杨曲径”位于“珍珠大岛”上,因岛上多长有枫杨树而名。加之后来人工修造的曲径,那里自会有另一番意境。李鸿鹰回忆,彼时涨潮的时候整座岛都会被水淹没,所以只有落潮时才允许游人登岛。“有的游客涨潮时没及时出来,就只能先爬到树上避水,等退潮后才能离开。

2焕发新生

年,市风景园林局“一分为二”,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为公园建设的主管部门。是年,珍珠公园重修计划得到批准,同年动工。

时任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负责人的栾德君回忆,“当时因江水冲刷等原因,珍珠大岛每年流失的面积有数千平方米,所以重修珍珠公园的 件事就是要确定‘岸线’,防止岛上陆地面积减少的现象。”此后通过与相关单位合作,加固岛屿岸堤,有效遏制了岛上土地流失。具体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还结合旅游开发,在护岸上设计了两处花岗岩材质的“临水踏步”,利用公园修建过程中留下的土料修了“路肩”,并在它的上面栽植植物,形成了两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带。

作为市民日常休闲之所,保障游人安全是 位的。为此,相关部门对岛屿进行了加高,即便涨潮时也不会有安全隐患。岛屿“增高”需要大量的土方,栾德君说:“土方全部从外面买的话,1立方米要二十多块钱,价格太高。所以我们主要使用江里的淤泥进行回填,也利用城市改造拆迁物,上面再覆一层种植土,然后进行绿化种植。”

年,珍珠公园进行了部分续建。工程结束后,大岛和江岸形成一体,珍珠公园也得以焕发新生,并日渐成为鸭绿江畔的“绿色明珠”。

3宛自天开

珍珠公园的建园理念重在保留自然生态,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为此,相关部门在很多方面自是费了一番心思。

如今,园内有一排近千米长的护栏。初一打量,不少人会以为是木质的,其实,它是由水泥浇筑的仿木护栏。栾德君介绍,起初在护栏的选择上有4个方案,分别是不锈钢材质、木头、石柱铁链和仿木制品。缘于仿木护栏与公园的整体色调搭配起来更显协调,且使用寿命长、造价低,而最终成为惟一的方案。

如公园内的植物,尽可能地保留了岛上的“原住民”——枫杨,也是对原生态的一种尊重。“原生态”是珍珠公园整体设计理念最为浓墨的一笔,重天然去雕饰,林木、小径、灌木“围墙”,只是略加改造便是一景。自然之美,游人便多了些“采菊东篱下”的心境。

位于城区东部的珍珠公园,愈加成为市民闹中取静的好去处。

责任编辑│魏丹阳编辑│李佳泽杜溪

记者│侯春林

?丹东日报社

赞赏

长按







































商务BD总监
白癜风治疗药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ozhidingwei.com/zzpzff/1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