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宿州的大地上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拂晓报」读完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大地》,不由感叹我们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众所周知,《大地》描写的背景是上世纪初的宿州。时光回到多年前(年5月)的一天,一位美貌高挑、光彩炫目的异国女子来到宿州城,与美国农学家布克博士结婚,并以在此近五年的生活工作素材从事创作,日后成为举世皆知的文化名人,她就是美国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赛珍珠在襁褓中随传教士父母来到中国,前后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多年,宿州是她人生的第二站。现宿州学院东院有一个赛珍珠展览馆,内容展示了她一生以及《大地》作品的辉煌成就。众多图片中,关于宿州的老照片有几十张,那些城市容貌、市井生活、农事生产以及朴实农民等照片是布克夫妇在宿州拍摄的。其中古城墙,福音堂(今大河南街),故居小楼(市委党校),农事部(在南关)等等,现都已列为宿州的遗址古迹。短短几年,赛珍珠在宿城算是一颗明星,她日夜忙碌,参与宿州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工作。她在“启秀女校”任教,一度成为该校的校长,这在宿州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览馆里有两张照片特别引人注目,一张赛珍珠坐在轿子里,另一张是布克骑自行车,能够想象当年他们乘着这些交通工具,穿过古城门洞,走向郊野大地。布克搞农田实验,赛珍珠当临时翻译,当地农民没有见过“洋人”,但他们依然满脸笑容,欢迎不一样的客人。赛珍珠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农民朋友及妇女儿童围绕身边,他们亲切交谈,嘘寒问暖。赛珍珠豁达开朗又懂中国礼节,所以受到宿州社会各届人士的欢迎。她满怀深情行走在宿州的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也是淳朴大地上的农民,使她“找到了人类最纯真的感情”。《大地》描写的场景是皖北宿州的人文地理。男主人公王龙的原型,出自三里湾菜市场(现宿州学院西南角),这里当年是布克主管的农事部所在地,且村民大部分姓王,赛珍珠经常在工作之余和这里的农民攀谈;《大地》中王龙娶黄家丫环阿兰为妻,现宿城福音堂西边“黄家大院”旧址,大概依此为原型;《大地》中描写旱、涝、蝗虫等自然灾害,以及兵匪之患等造成的民不聊生,都是特定背景下皖北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关于农事生产、节令气候、婚丧嫁娶、饮食习惯等的描写,在今天宿州大地上处处能找到其影子;书中的“石桥街”“土坯房”“席棚”“窝棚”等,能依稀还原当时的场景;宿州人的家常便饭“烙馍卷大葱”“馒头夹大蒜”“家常豆腐”等也经常出现在《大地》的字里行间。赛珍珠热情洋溢,她行走在宿州的大地上,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她在《我的几个世界》中阐述:中国人生来就充满智慧,老练豁达,聪明无邪,就是与一位不识字的老农交谈,也能听到其明智、幽默的哲理,也许这些哲理只属于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正因为赛珍珠对我们伟大民族有着崇高的敬仰,对大地上的农民有无限的热爱和深深的同情,才使她能够创作出史诗般的作品《大地》。《大地》主人公王龙和阿兰的形象,代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他们勤劳良善、吃苦坚强、恪守诚信与孝道的品质显而易见。王龙视土地为命根子!无论遇到多少艰难困顿,甚至挣扎在死亡线上,“宁愿讨饭,也不做贼”;当偶然机会发家致富,他立即买了地主家的地,过起了地主生活,但他清楚地认为“他属于他的土地”,最后,王龙选自家的良田做祖坟,把父亲、叔叔、阿兰都葬在那里。王龙对土地的渴望与虔诚,坚信通过耕种与劳作收获希望,这正是《大地》彰显的生生不息生命的源泉!妻子阿兰朴实善良,勤俭持家。“她不爱说话,但在讨饭时可以大声地叫喊!”那年饥荒,家里只剩下最后一头瘦的皮包骨头的耕牛,王龙下不了手,阿兰却拿起尖刀杀死耕牛,炖了一锅牛肉救了全家。生死面前,阿兰勇敢地选择生存,但在王龙有钱纳妾后,她只能选择“不理睬”,继续照顾公公,抚养孩子,阿兰代表了旧社会妇女所能承受的所有苦难和委屈。年,赛珍珠离开宿州,在金陵大学任教时开始写作,至年完成了震动世界的中国故事《大地》,并获年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以博爱平等的人类情怀,和宿州人结下深厚友谊,一直传为佳话,她创作的《大地》是根植于宿州人文沃土的文学艺术丰碑。美国总统尼克松赞誉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斯人已去,经典永存。宿州这片神奇土地,赋予了她伟大的创造力。对于今天我们中华文化事业中“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有着坚实的意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ozhidingwei.com/zzhxcf/16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王鹤棣星光大赏黄毛深V被嘲像精神小伙赶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