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博士毕业生,做过N年科研,我觉得应该从中学到点方法论的东西。即便将来不做原来的课题,或者完全不做科研了,这些方法也还能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诚然,本人的水平和真正的高手还有差距,以至于我一度不敢动手去写这篇小结;但是,我又觉得敢于班门弄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只有敢闯敢试才能让自己更快地进步。所以这里很乐于把自己的一些亲身体会和大家分享。如果能够引来大牛发表高见,那真是意外之喜。

控制领域的大师何毓琦教授(Yu-Chi"Larry"Ho)曾经说过,要成为好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在三方面下工夫,即:做出漂亮的结果、写出很好的文章,以及作一个好的演讲(presentation);这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做好其中某一件事决不意味着你能做好其它两件。所以下文将分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经验。 摘录一些牛人的见解,讨论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习的区别。

(一)如何做出好的研究成果

总体看法:

按照MSRA一位牛人的说法,如果你的 目标是发很多很多paper,那么只需要“keepreading,implementingandwriting”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要做出真正高质量的结果,甚至是本领域内突破性的贡献,那么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之外,还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和一点运气,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一些经验教训:

关于阅读参考文献:

a)做研究需要阅读足够多的参考文献,博士生就读期间至少应该读过数百篇。我认识的一位“发paper机器”说他读博期间读了多篇。毕竟,你所能产生的idea只可能是来源于你曾经读过的东西。

b)但是,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许多时候研究的idea就是来源于对他人的怀疑和批判。

c)阅读要有详有略,大多数文章快速浏览即可,而一些与自己非常有关的文章则需要反复精读。

如何找到点:

a)研究的突破往往来自于不同领域的交叉之处。如果你发现A领域的方法/思想可以用到B领域去(以前没人这么做过),那么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前提是你对A和B领域都要真的懂。

b)许多研究组之所以牛,是因为他们在同一个领域积累了很多年,比别人想得更多更深入,所以能够不断地发现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当然同一个“金矿”挖得太久了,也会挖不出东西,这时候需要找别的坑去挖。博士生在这种问题上需要多听导师的意见,做科研要多与人交流。在企业界工作有个说法,即:你能够独立工作(不打扰老板)的时间越长,你的工资就会越高。但是这个说法在科研中是 错误的!科学研究不能只靠自己一个人蒙头苦干,许多时候别人一句话给你的启发就胜过自己闭门苦思好几个月。当然,独自工作和找人讨论是相辅相成的。尤其对一些 大牛,你应该在自己已经做了足够多的功课的情况下去请教,才能收到 的效果。这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大牛的作用:

在博士研究初期,如果能够“傍”上一个学霸级的人物,经常与其一起讨论,以至于合作发表文章之类的,那当然会顺利得多,文章也会比较好发。但是如果你毕业之后打算长期做学术,那么就应该尽早学会独立工作,摆脱学霸的阴影。曾有个华人学者,在读博/博士后期间几乎和所在领域的所有大牛都合作发表过文章,可是 在美国名校求职却处处碰壁,原因是别人觉得他没有独自发文章的能力, 他只能去了一所档次较低的学校任教职。这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Makeyourhandsdirty”,也就是说要在做科研的过程中要勤于动手,把想到的idea真正做出来(编程实现/做出实验/推出公式等等),而不仅是在那里空想。听说T大计算机系有位 教授,要求其学生紧盯业内 会议上的他人动态,相关paper一公开出来就要统统编程实现。虽然这个做法我们不一定要照搬,但是其精神是值得借鉴的。

科研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在毕业的时候我回头看看自己两三年前做的talk,感觉内容真是太烂了,不知当初自己怎么敢把这种东西拿出来讲的~~如今虽然也不甚高明,但是比当初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大家在刚开始做科研的时候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着急,慢慢会好的~

(要做出真正的创新,往往要先经历一些”擦肩而过”)

推荐补充阅读:

耶鲁大学Stearns教授给研究生的建议







































北京白殿疯医院哪个好
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ozhidingwei.com/zzhxcf/1523.html